苏维埃之翼对阵莫斯科-苏维埃之翼对莫斯巴达

tamoadmin

1.二战时期,莫斯科为什么没被德军占领

二战时期,莫斯科为什么没被德军占领

苏维埃之翼对阵莫斯科-苏维埃之翼对莫斯巴达

第一轻敌。早在对苏战役准备阶段,就对苏联估计不足,原本情报部门通过调查得出苏联总共有200个师,但等到开战后却发现达360个师之多,苏军的战损补充让德军望其项背,德军将领往往抱怨:“苏军被消灭了一个师,马上就有12个师补充上来”。加上对德军战斗力的过高估计,加上盲目乐观,六周之内彻底打败苏联,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整个战争,所以,压根没给德军准备冬季装备,不巧的是41年的冬季提前来了,先是九月份的雨季让德军装甲部队吃足了苦头,到了十月份寒流袭来,温度顿时降到零下30多度,这对大多穿着夏装的德军来说,厄运来了,纷纷埋怨:“上帝不公平,都加入了俄国籍。”使德军进攻速度大大减缓,大量德军被冻死、冻伤,技术装备也大量被冻坏,坦克发动机被冻住、枪栓拉不开、炮兵瞄准器冻坏,无法瞄准、、、使德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强令军需部门生产300万套棉大衣,但为时已晚,只有少量的棉衣真正送到德军手中。相反苏军早已习惯冬季严寒,一个个穿的暖和和的,他们的武器也进行了防寒保护,大炮都套上了防寒套,枪上都抹了润滑油、、、如此,双方优势发生了倾斜。

第二南北分兵。长期以来,史学界都对德军的八月南北分兵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没错,他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为保障莫斯科会战,彻底扫清了苏军南翼威胁。也有的说这样给了苏军已喘息之机,他们给了苏军两个月的时间,使其得以在莫斯科城外布置防线,发动群众,增调军队,加强防守。似乎二者都没错、、我个人较倾向后者,虽然基辅会战得胜,使苏军损失了一个庞大的战略机动兵团,使整个南翼的战线濒临崩溃,但相对于莫斯科而言,这个牺牲是值得的,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是经济、文化、更是军事中心,其一半的兵工厂都在莫斯科,其位置处在苏联的心脏,铁路交通,地铁通向全国,整个苏维埃机构都设在这,一旦失守,就像是巨人被摘了心脏一样,其他的部位都成废物了。也有人会说照拿破仑和克劳塞维茨原则,歼灭敌国有生力量 比占领敌国土地更重要。不错,但这句话不适用每个对象,像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这些小国适用。但对这个有着庞大人口数量,极大战略纵深的国家是否有效?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数千万后备役部队,所以拼消耗,德国耗不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掉它的中枢神经,使其庞大的军队陷入混乱,苏军的指挥体系本来就不健全,一旦失去指挥,就会全面崩溃,这在战争初期可见一斑。所以基辅的损失对苏联来说影响不大,这使得苏军利用近两个月时间 ,发动莫斯科群众,在城外建立了纵深配置的三条防线,正严阵以待。德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装甲部队损失严重,锐气大减、、伴随着秋叶落地,冬妈妈正向远方来的德国客人招手呢、、到此,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他犯的战略上的错误使其失去了对苏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次胜利的机会。

第三缺乏战略远见。很少有人知道,在莫斯科会战最关键的时候,斯大林投入了秘密武器,才使局势转危为安,这就是苏联特地为严寒作战训练的精锐的西伯利亚军团。三十多个师的生力军投入战斗,局势立即得到逆转。这三十多个师是用来防备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其实早在苏德战争前夕,苏联为了防范未来的德国和日本的南北夹击,在四月份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先稳住了日本。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在日本和中国的情报人员得知日本内阁通过讨论放弃了和苏联开战的北进战略,转而去和英美去争夺东南亚,实行南进。顺便说一句,这可能和1939年皇军在诺门坎吃了俄国人的大亏有关,俄国人不好对付,还是和美国的少爷兵扳扳手腕吧。这就给斯大林吃了一颗定心丸,当德军的先锋卯着劲冲到距离莫斯科不到三十英里,拿望远镜都能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的红星时,别提多高兴了,从骨子里瞧不起日本人,他认为日本人个子矮,不讲道理,对一战的过节还耿耿于怀。所以对后来的侵苏战争,压根就没有支会日本人,也没有做好必要的战略协调,任其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其实这是一个大错,如果当初和日本协调一致,使日本对苏联处于敌对状态,哪怕不参战,在苏联边境搞个演习,制造点摩擦什么的,总没问题吧,这将使苏联抽出一大部分兵力在远东防范日本。如果说服日 本对苏参战,苏德南北夹击,二战恐怕要改写了。为他的自负付出了代价。在莫斯科会战会战关键时刻,双方都筋疲力尽时,远东部队犹如神兵天降,突然投入的生力军使天平发生了倾斜,德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此时看到苏联还有预备队,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退,最终功亏一篑